主要完成人情况
(一)主要完成人组成
廖文波 张雁 项辉 余世孝 王英勇 彭少麟 庞虹 周婷 石祥刚 贾凤龙 刘蔚秋 黄建荣 凡强 陆勇军 张以顺
(二)主要完成人简介
主持人:廖文波
教授,博士。生于1963年11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115882,电子邮箱:lsslwb@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区系植物地理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7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第八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16年度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教学风采奖”;
· 2015年度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 2014年度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08年度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
· 2008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 2007年南粤优秀教师奖;
· 200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贡献:
为《生物学野外实习》、《植物学》、《植物系统学》3门课程的主要主讲人。近10年来,合作主编出版了《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指导》、《生物学野外实习》、《图说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广东黑石顶种子植物检索指南》等5部教材。协助在黑石顶、珠海、大亚湾等基地开展建设,提出“辩识植物四原则”及多项野外实习改革措施。2011-2017年度,开设“实践植物生态地理学”后续实践课程,带队在井冈山、桃源洞、九岭山等开展“探索性、研究式”实习,获得大量第一手科考数据,指导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作为主编之一出版“井冈山科考”、“井冈山图谱”(英-中对照版)、“深圳田头山动植物资源”等6部生物多样性考察教学参考书。主持中山大学《植物学数字课程》建设,录制教学视频36课时,物种简介108种(段);主持“植物学精品资源课、植物学团队、精品教材、野外实习课建设”等广东省级教改项目4项。合作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篇。
第二完成人:张雁
教授,博士。生于1968年1月,女。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39332955,电子邮箱:zhang39@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生物学、教学管理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贡献:
· 负责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大类及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并以专业为依托,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负责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工作的建设;
· 负责建设生命科学协同育人平台,将基地师资融入教学团队;
· 负责教师能力培养与发展规划与建设工作,建设教学团队;
· 参与课程建设,统筹课程平台建设;
· 统筹教材建设;
· 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
· 统筹并负责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养。
· 主持4项国家级、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项目。
第三完成人:项辉
教授,博士,副院长。生于1966年4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39386076,电子邮箱:lssxh@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动物学、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2年冯若莲奖(教学奖);
· 2014年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奖。
主要贡献:
为2015年度广东省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负责人,主编《滨海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负责肇庆封开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珠海校区、大亚湾实习基地等基地各种实践教学条件的落实、补充及维护。设计整体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方案,主持建设并组织运行高教出版社云课程平台。每年组织安排学院300名左右学生的两周生物学野外实习的正常实施,前后动员学院近40名老师参加教学活动,教授职称者共15名。与其他高校联系,开展校际交流与沟通。组织建立并实施针对华南特色的海洋、湿地、山地等多种生境类型的生态系统,如何学习和辩识形形色色的生物世界,改进教学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四完成人:余世孝
教授,博士,教育部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主任。生于1962年3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39332980,电子邮箱:lssysx@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生态学、植物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9年,科技部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主要贡献:
国家教育部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主要负责人,主持黑石顶基地的科研、教学条件建设,以及日常管理。为国家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山大学生物学基地野外实践能力提高项目”(J1210074)主持人,负责组织本科生科研小课题的选题、立项和运作,负责“黑石顶实习基地”全系列实习教材丛书的策划及出版工作。
第五完成人:王英勇
高级实验师,博士,生物博物馆副馆长。生于1966年9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39332980,电子邮箱:wangyy@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动物学、动物分类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7年度冯若莲奖教金。
主要贡献:
承担课程:动物学、动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三门课程,是动物学实验、动物学实习课程主要负责人。主编野外实习教材《动物学实验》、《黑石顶陆生脊椎动物图谱》、《深圳梧桐山陆生脊椎动物》,参编教材《生物学野外实习》。在内容上,实现了实验课程与野外实习课程的合理承接和呼应,在厚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着重阐述了野外实习的认识和实践科学方法等问题。
指导学生获得国际保育基金资助项目3项:
(1)Conservation Leadership Programme: Community-Involved Reptile Conservation in Karst Forest of Southern China(起止时间:2011.5-2012.4);
(2)The Mohamed bin Zayed Species Conservation Fund:Conservation of Geckos Goniurosaurus in China(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4.08);
(3) The Mohamed bin Zayed Species Conservation Fund:Community-Involved Reptile Conservation in Karst Forest of Southern China(起止时间:2015.01.01-2017.08)。
指导本科生学生发表论文19篇,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新种6个:
封开角蟾 Megophrys acuta Wang, Li & Jin, 2014;
黑石顶角蟾 Megophrys obesa Wang, Li & Zhao, 2014;
南昆山琴蛙 Nidirana nankunensis Lyu, Zeng, Wang, Lin, Liu & Wang, 2017;
井冈纤树蛙 Gracixalus jinggangensis Zeng, Zhao, Chen, Chen, Zhang & Wang, 2017;
茂兰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 Yang, Orlov & Wang, 2011;
辐纹缟虾虎鱼 Tridentiger radiates Cui, Pan, Yang & Wang, 2013(该新种首次描述见崔融丰的本科毕业论文)。
第六完成人:彭少麟
教授,博士。生于1956年10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039571,电子邮箱:lsspsl@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生态学、恢复生态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4年度“生态学教材的创新与发展”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2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 2012年入选省委组织部院士培养工程“南粤百杰培养工程”首批人选;
· 2011年度广东省优秀生态学工作者;
· 2010年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2009年度中山大学第五届教学名师奖;
· 2009年度荣立个人二等功(丹霞申遗);
· 2008年教材《恢复生态学》,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主要贡献:
《生态学》课程主讲教师,设计多项生态学研究“后实践--冰灾恢复、入侵种防除”等科研创新项目。编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恢复生态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开设课程《恢复生态学》,成为中山大学精品课程,入选校2012国家精品课程培育项目;开设全国首个生态哲学课程“生态学的弹性思维”,译著《弹性思维》作为主要教材(当前热销书),成为全校核心通识课;开设专业课《全球变化生态学》,是该课程负责人、主讲人。为生态学领域多个教学与实习基地的组织者和实施负责人。
第七完成人:庞虹
教授,博士。生于1965年3月,女。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114063,电子邮箱:lsshpang@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昆虫分类与系统进化、生物防治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4年度中山大学“冯若莲奖教金”;
· 2013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广东营活动管理办公室颁发的优秀组织工作者证书;
· 2011年,“中国中生代晚期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基-1-003-10)。
主要贡献:
作为动物学和昆虫学学科主要负责人之一,近10年合作主编出版《中国瓢虫原色图鉴》、《黑石顶昆虫图谱》、《恐龙时代的精灵-追寻昆虫的足迹》等专业、实习教材以及科普书籍。
作为生物博物馆馆长,充分挖掘和发挥超100万馆藏标本和数字资源在教学和培养本科生综合能力素养方面的作用:近年指导5名本科生参与馆藏标本和生防实验研习,发表论文10篇;统筹展厅建设,为《动物学》《植物学》等课程搭建良好教学场所;同时基于博物馆作为全国、省、市级科普基地社会服务的平台,为本科生提供大量凝练知识,服务社会的实践机会,培训、组织200余本科生讲解员志愿者完成面向近10万参观人次的讲解工作。部分本科讲解员2012年以来应邀为中小学生为主体的15595人次主讲生命科学知识科普讲座82场;参加区、市暨全国讲解员大赛选拔赛等各级别赛事获奖5次
第八完成人:周婷
副教授,博士,院长助理、系副主任。生于1984年7月,女。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112424,电子邮箱:zhout32@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4年“生态学教材的创新与发展”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3年度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二等奖;
· 2013年度,“广东省生物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及监测预警体系”,获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贡献:
恢复生态学课程主讲人之一;参与恢复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主讲中山大学核心通识课《生态学的弹性思维》和《景观生态学》;著有科普专著《全球变化,你感受到了吗?》用于本科生教材;著有专著《澳门植被志(第一卷)——陆生自然植被》用于本科生实习教材;南岭全球变化生态学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西樵山入侵生态学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负责人,澳门生态恢复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负责人。
第九完成人:石祥刚
讲师,博士。生于1978年4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113342,电子邮箱:lsssxg@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植物学、植物分类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贡献:
植物学课程的骨干成员,承担《植物学》、《植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等课程,是生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带队教师之一,连续14年带队参加生物学实习;作为主编之一出版《黑石顶种子植物图谱》、《黑石顶苔藓蕨类植物图谱》、《图说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广东省黑石顶种子植物检索指南》等实习教材,负责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内容的图片整理和内容编写。参编《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指导》、《生物学野外实习》等教材;指导本科生开展“黑石顶蕨类植物本底调查”和“黑石顶种子和幼苗调查”等研究型实习项目。主持校级教学项目1项“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的植物学课程体系建设”,参加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
第十完成人:贾凤龙
教授,博士。生于1966年9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110980,电子邮箱:lssjfl@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昆虫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0年,获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
主要贡献:
为《动物学》课程负责人,是《动物学实验》课程的骨干教师,也是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昆虫部分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生物学基地野外实践能力提高项目”成员之一。长期参加并指导本科生野外昆虫实习,带领本科生参加国家科技部“罗霄山脉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2013FY111500)”、“中国井冈山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丹霞山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等项目的昆虫野外工作;带领本科生参加浙江大学等“天目山国家开放实习基地”和厦门大学“武夷山-千岛湖国家开放实习基地”的野外实习。带领本科生开展黑石顶水生昆虫及环境多样性的研究。近年指导4名本科生发表论文3篇;参编了《动物学实验》(第2版)、《黑石顶昆虫图谱》。
第十一完成人:刘蔚秋
教授,博士。生于1970年8月,女。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115368,电子邮箱:lsslwq@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植物学、植物生态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0年获肇庆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主要贡献:
为《植物学实验》课程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植物学》、《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骨干教师,长期参与黑石顶、珠海及大亚湾的实习教学工作。作为主编之一陆续出版了《植物学》、《广东黑石顶苔藓蕨类植物图谱》、《广东黑石顶种子植物检索指南》等教材,并参与《植物学实验指导》、《生物学野外实习》等教材的编写工作。合作撰写教学研究论文3篇。主持了中山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海藻的采集、鉴定及标本制作”,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示范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硅藻细胞观察及永久玻片制作实验计划”和中山大学生科院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海桑、无瓣海桑人工种植林生态效益研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中山大学《植物学云课程》建设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生物学基地野外实践能力提高“项目,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项目”,广东省“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广东省植物学教学团队”等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并以本科生为主体完成科研论文一篇。
完成实习课件《硅藻细胞观察及永久玻片制作》。采集鉴定上百号大型海藻的标本,用于实验及实习课教学。
第十二完成人:黄建荣
副教授,博士。生于1970年3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110410,电子邮箱:lsshjr@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动物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贡献:
为《动物学实验》课程主要负责人。作为《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多年来一直在大亚湾实习基地开展“研究性”滨海野外动物学实习。参与编写《深圳市场水产品图谱》和《滨海动物学实习》教材。课余带领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研究,指导本科生开展“中山大学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育部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等项目共5项,指导本科生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发现动物新种4种。
第十三完成人:凡强
副教授,博士。生于1978年12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112802,电子邮箱:fanqiang@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植物学、植物分类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4年度冯若莲奖教金。
主要贡献:
《植物学》、《植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三门必修课程主要承担人之一。主编或参编出版了《图说植物学实习指导》、《生物学野外实习》、《广东黑石顶种子植物检索指南》等3部教材。作为《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连续3年作为植物学组长主持在大亚湾实习基地的野外实习。是《深圳市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考察及保护规划》、《深圳市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中国井冈山地区原色植物图谱》(英文版)、《中国井冈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等4部生物多样性教学参考专著的主要编著者。为“广东省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广东省植物学教学团队、《图解植物系统学》”等4项广东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项目的主要成员。合作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
第十四完成人:陆勇军
教授,博士。生于1965年2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110778,电子邮箱:luyj@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微生物学、微生物资源学
获奖情况:
· 2017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6年度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
· 1992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及广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贡献:
2010年-2014年,曾任学院主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负责《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在黑石顶、珠海、大亚湾实习基地等开展野外实习,提出“寓学于研”的实习教学理念,组织开设以野外科研实践为实习教学补充的各类“后实习课程”;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由全国生物学基地高校组织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活动。主持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教育部“中山大学-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生物学类野外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等4项国家、省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项目。组织编写了多部实习教材,并实现对包括香港和台湾等全国兄弟院校、美国和俄罗斯高校的交流开放,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在人才培养基金中特别设立野外实习子课题,并提倡生物学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交叉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十五完成人:张以顺
研究员,博士,中山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生于1966年5月,男。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0-84110797,电子邮箱:lsszys@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工作专长: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
获奖情况:
· 2010年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主要贡献:
协助学院负责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划,推行节约型本科实验室建设、主导本科实验教学设备共享平台及学院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打通实验室壁垒,强化教学科研资源整合与共享,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中心信息化管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及本科实验实习教学、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