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资源» 野外实践基地

野外实践基地

  重点重点建设三大野外基地,即封开黑石顶,深圳大亚湾,珠海淇澳岛。一方面,依据华南地区具极高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构建跨越北回归线,涵盖从南岭南麓季雨林、到海洋、海岸滩涂、滨海湿地等具有复杂生态系统类型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完善馆藏标本居国内高校前列的生物博物馆的教学功能和数字化功能建设,实现室内与野外实践教学的结合。结合辅助实习点,如封开地质公园,七娘山地质公园,深圳仙湖植物园,辢甲岛,珠海风水林等,以及专题拓展基地如南岭冰灾恢复、澳门湿地、罗霄山脉等,形成多元化的基地系列,拓展了野外实践教学空间,使得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加丰富和具有系统性,解决了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等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为创新能力培养也创造了条件。

  2012年黑石顶基地被批准为“全国生物学野外实习示范基地”,2014年又被批准为教育部、广东省校外素质教育基地。。

1. 黑石顶实习基地的区域特色 

  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200公顷。地理上,该区位于23°25′15″~23°30′02″N,111°49′09″~111°55′01″E,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9.6℃,最冷月平均气温10.6℃,无霜期297 天。年降雨量1743.8mm,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总体上,具有下列区域特色:

  地理位置特殊:黑石顶是广东省境内唯一北回归线恰从中贯穿而过的森林自然保护区。从全球范围观察,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乃至印度西部,北回归线所经之处大都为沙漠或荒芜之地。黑石顶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又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作屏障,而深受湿润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因此雨量充沛,一改北回归线上沙漠地带干涸与苍凉的景象,发育着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又称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标志、覆盖率达95.5%的森林植被,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森林覆盖面积广且原生性强:黑石顶地区保存着同一纬度地带上原始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目前广东省境内原始森林面积较大且保存得最好的地区之一; 它是专性热带植物分布的北部极限,又是专性亚热带植物分布的南部极限,同时又是华南植物区系与西南植物区系交汇的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物种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统计,低等植物有藻类植物9科28属126种、大型真菌31科70属138种,而高等植物有224科713属1685种,其中苔藓植物34科59属80种,蕨类植物30科56属100种,裸子植物6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54科590属1495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伯乐树、格木、观光木、粘木、合柱金莲木等,三级保护植物有穗花杉、鸡毛松、八角莲、吊皮椎、半枫荷、白桂木、巴戟等,分布有两亿多年前珍贵的孑遗植物——桫椤、黑桫椤。而一片叶子面积达1m2 的封开蒲葵,更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品。区内盛产多种兰花,是广东兰的主要产地。动物方面,有脊椎动物200多种,鸟类110多种以及昆虫988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苏门羚、白鹇等20多种。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黑石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00~928m。由于地形起伏较大, 沟谷纵横,相对高差达800m 左右,加上水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形成了明显的垂直带谱,组成复杂多样,分布有常绿阔叶林(包括低地常绿阔叶林、低山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矮林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灌丛、禾草草丛等典型植被类型。

  生态旅游胜地:黑石顶保护区为封开八景之一,与周边的“天下第一石(大斑石)”、“广东小桂林(龙山景区)”、“岭南第一村(杨池古村)”、“广东张家界(千层峰)”、“古人类文化遗址—黄岩洞陈列馆)”等都是封开国家地质公园(广东唯一以县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千层峰地区发育的石灰岩植被可列入参观性质的站点。 交通方便但人为干扰程度低:黑石顶离广州 200km, 全程均为高速公路(广梧高速)或国道(G321)、省道(S351),其外围的交通虽已非常方便,但由于不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加上周边村落较少,因此人类的干扰影响力极低。

2. 大亚湾实习基地的区域特色

  大亚湾,中国南海重要海湾。大亚湾北靠海岸山脉,东、西两侧受平海半岛与大鹏半岛掩护。海湾周围的山地丘陵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各种变质岩、紫色砂岩、凝灰岩或花岗岩构成。大亚湾具有良好的海洋和陆地环境,特别重要是海洋生物和七娘山地区的陆生生物相对受到人为破坏较少,生物种类比较丰富,而生态环境也多样,为生物学实习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内拥有养殖场、多媒体课室、招待所、食堂、会议室及标本室,存放有众多贝类、甲壳类和鱼类标本,并有大型水族箱,为生物学野外实习提供了较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因此,我们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初步确定了大亚湾作为我院生物学野外实习的重要地点。我们以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作为生活基地和实验室所需条件的工作基地,选择了杨梅坑、坝光红树木、三门岛、大辣甲岛、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七娘山自然保护区)及深圳仙湖植物园作为野外考察地点,同时参观中科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海洋渔业局大亚湾水产养殖站、东山珍珠岛等科研单位及养殖公司。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亚湾生物学校外实践基地主要野外考察的范围在深圳大鹏新区的大鹏半岛及周围海域滩涂及岛屿(部分植物实习内容在深圳仙湖植物园),考察环境包括了海洋和陆地,而大鹏半岛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亚洲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一地理位置在中国极具特色,是其他综合性重点大学所没有的。

  陆生动植物野外考察主要地点是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七娘山自然保护区),七娘山是大鹏半岛南岛的主要山峰,海拔869米,是深圳市内山脉中仅次于梧桐山第二高峰,山中森林茂盛,保存着未经人为破坏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多样化,南亚热带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特有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共存,保存了大量野生植物,共有各类保护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66种。其中17种起源于2亿多年前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濒危植物,包括桫椤、金毛狗、毛茶、乌檀和粤紫箕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苏铁蕨、水蕨、樟木、大苞白山茶等;稀有濒危植物有:中华双扇蕨、多花蓬莱葛等。

  海洋生物野外考察地点主要是杨梅坑、坝光滩涂及大辣甲岛、三门岛等。如三门岛面积相当于两个厦门鼓浪屿,是大亚湾最大的海岛,面向滔滔太平洋,军事禁区的独特历史使它封存为罕见的生态岛,是从清朝至今的海上重要关口和军事要塞。三门岛山峦叠翠,淡水资源丰富,各种植物达2000多种,有“海上动植物乐园”之称。

  广阔的森林面积和丰富的物种资源:

  大鹏半岛保留了大量野生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大鹏半岛植物资源丰富,维管束植物212科846属1657种,分别占广东省维管植物总数的73.4%,是巨大的生物物种天然贮存库。大鹏半岛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目72科222种,占广东省总种数的26.3%。其中哺乳纲7目15科35种,鸟纲14目38科116种,爬行纲3目1科51种,两栖纲2目6科20种。

  大亚湾是广东省沿海最优良的海湾之一,该湾无污染,水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斑、黄鳍稠、龙虾、青蟹、马氏珍珠贝、鲍鱼、栉江珧、海参、海胆、马尾藻等。为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澳头湾是南海的马氏珠母贝自然苗源稳定丰产区,已建成澳头、东山、赤岸3个国营珍珠养殖场。网箱养殖发展很快,以养殖石斑、鲷鱼为主。范和港潮间带面积达1000公顷, 宜养殖牡蛎、泥蚶、虾、蟹类。

  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多样的人文景观:

  中山大学南校区距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约 200 公里,三个半小时车程,全程基本是高速公路,交通极为方便。而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及附近海洋区域岛屿人为破坏相对较小。大鹏半岛名胜古迹有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王母观音庙、王母妆台及风吹罗带等,同时地质特色是 1.45 亿年—1.35 亿年前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多次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古火山地质遗迹和 2 万—1 万年前形成的典型海岸地貌景观,兼有古生物产地(包括古文化遗址)等。这些人文与地质特色,能让学生在野外实践过程更好理解生物进化,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让学生得到科研与人文方面全面的领悟

3. 珠海实习基地的区域特色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位于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交通便利,经京珠高速公路,距广州校区仅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珠海市市中心也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校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 有若海、隐湖、沕水湖等湖,水波荡漾,风景优美,景色宜人,空气清新,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该基地以本校珠海校区的生活条件和实验室条件为依托,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无论是实习路线还是创新性实习工作的开展,都相对成熟,承担了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实习任务。本课程的实习除部分内容在校区内完成外,还把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及中山五桂山森林公园作为主要的实习地点,同时也利用珠海鱼女、鸡山等海滨作为潮间带动物的实习场所。淇澳岛的红树林保护区,居于东经113。36′----113。39′,北纬22。23′ 22。27′,为珠江四大出海口之咽喉。保护区拥有维管植物695种,野生动物347种,其中真红树植物有15种,半红树植物9种。此保护区是鸟类和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更是中国三大候鸟迁徙路径之一,秋冬季栖息着数以万计,90多个种类迁飞的候鸟。因此珠海校区基地主要进行以海洋动植物为主的实习,包括浮游生物、鱼类、鸟类、昆虫、潮间带生物等,植物部分包括红树林生态、藻类及其他高等植物等。 

 


如果您无法浏览到以下附件,请下载到本地再查看。 PDF File
下载:基地合作共建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