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成果申请书»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依据野外实践教学的规律,构建“一体两翼”教学模式,实现全程野外实践教学理念

  针对教学理念主线不明,个性化发展不足,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问题,构建“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图2)。结合基地和媒介“两翼”建设,将本科教育的主体划分为“基础理论、综合实践、创新拓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教为主,利用数字化媒介,强化示范教学,促进“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融合。第二阶段教学并重,依托基地实时性、实地性、国际交流等,强化“综合实践”,提升综合素质。第三阶段研学为主以拓展专题为抓手,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后续等专题,促进自主研学实现能力提高

2)狠抓野外基地建设,满足生物学野外教学的多元化教学需求

  以涵盖热带亚热带海陆、近岸、湿地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目标,重点建设黑石顶、大亚湾和淇澳岛基地,辅以七娘山地质公园、仙湖植物园、南岭自然保护区、澳门离岛等实验点,实现了对华南地区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全覆盖。解决了教学空间不足,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等问题,促进了对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的理解。

3)加强团队建设,两翼驱动,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以宝钢优秀教师、名师等为骨干,重视梯队培养与考核,组建学科齐全的野外实践教学团队,为多元化教学奠定基础。

  针对教学素材不足,教材媒介缺乏等问题,结合华南特色,编写了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理论和实验课教材8册,实习教材10册,形成系统性、实用性强的系列教材。开发手机应用,如陆生脊椎动物、鱼类、贝类等导学软件。整合解说视频、图库、课件脚本,基于高等教育出版社云平台建立了3门数字课程,形成“纸质教材、数字课程、手机APP、数字博物馆”等立体化媒介系列。

4)依据辩识生物四原则,激发多维度认知的兴趣

  以生物种的本质属性“结构、生境、分布、蕴藏价值”出发,解析其“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资源学”等特征,探讨各属性的相关性,通过揭示“结构--功能—环境—反馈”的统一性,阐明生态系统的演变,为课程融合、学科交叉提供了辩知途径。

5)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前沿探索能力

  教学团队成员近年来陆续主持了6项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如关于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外来种入侵机制、罗霄山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等,具有理论原创性或重要的应用价值,野外实践教学理念,使得教师能够时时地把重要的科研成果、前沿探索、国际交流等应用于学生的教学示范和教学引导。吸引了和促进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也帮助了高端人才的培养。